顶 荐 热 “AI赋能人才培养与跨学科融合创新论坛”在我校隆重召开
概要:12月19日,学校联合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江苏省计算机学会共同举办“AI赋能人才培养与跨学科融合创新论坛”在学校图书馆大礼堂隆重召开。
为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致力以“工本位”办学理念推动教育兴国,促进人才培养从“知识为主”转向“能力素质为先”,通过推动AI在新工科、新文科中与人才培养的融合创新,力求为高校专业建设提供解决方案,并促进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协调发展。12月19日,学校联合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江苏省计算机学会共同举办“AI赋能人才培养与跨学科融合创新论坛”在学校图书馆大礼堂隆重召开。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林萍华,顾问朱锦多,党委委员、副校长庄娱乐,党委委员、副校长钟兰祥,党委委员、校长助理朱新娣,校长助理曹敏等领导以及相关领导、老师。论坛由庄娱乐副校长主持。
本次论坛还邀请到人工智能领域、艺术设计领域、跨学科建设领域的国内顶尖学者与行业专家,分享前沿研究与实践经验,搭建学术与产业的合作平台。
论坛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一是人工智能如何赋能通识教育教学创新,二是人工智能赋能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三是产业界新质生产力对应用型本科人才人工智能素养的诉求,四是全球视野下人工智能赋能艺文类新行业、新就业探讨。
与会人员一起观看了计算机工程与通信学院和艺术学院制作的AI宣传视频的播放。
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林萍华致欢迎辞。他代表学校对各位领导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人才培养与跨学科融合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期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能够通过交流,各方对AI赋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形成推动教育创新的共识,搭建起校企、校际的合作桥梁,共同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二级调研员郭新宇在主旨报告中提到,近年来,江苏高校在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方面已经积累了初步经验。去年江苏发布高教一号文《大力推进高校教学数字化的意见》,提出实施六大任务,相关经验做法在教育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快报》刊发。郭调研员表示有关方面会大力支持高校与人工智能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研发人工智能教学平台和工具,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并通过设立AI实训项目、举办AI创新大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秘书长房伟在致辞中提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刚刚过去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希望通过此次论坛,碰撞思想,深化合作,赋能未来,共同推进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房秘书长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希望各位嘉宾能够畅所欲言,共同为AI赋能人才培养与跨学科融合创新贡献智慧和力量。
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秘书长金莹在致辞中谈到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变革已经逐渐对人民生活、国家教育、产业和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面对未来,我们需要构建新的教育体系,以适应这一变化,对课程体系的创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倡导。金秘书长表示在未来学会将充分发挥平台作用促进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交流合作、联系外界与高校和教育机构合作、积极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导)王国成就《AI赋能数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作主题报告。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指明了方向,科技进步加速迭代为新时代数智复合型人才培养赋予了强劲动能。接着王教授从企业用人、教书育人、自身成长和价值实现等维度,探讨AI如何影响和赋能的内在机理,减轻就业替代恐慌,更好匹配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促进新业态就业和多元化培养与新时代相应的创新型人才。
台湾艺术大学原校长、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谢颙丞就《当艺术遇上AI: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挑战与机遇》作主题报告。谢教授提出当艺术遇上AI,艺术创作主体不再局限于人类,也可以是AI或人类与AI的组合。AI技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能够承担创意与概念生成、作品的执行与制作、创作成果分析与评估、艺术作品在市场与营销方面的运作等。与此同时,需要思考的是由于AI的融入,怎样维护艺术的人文本质,防止创作变成纯粹机械的算法拼凑,以及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模糊、伦理道德等风险。
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院长方伟就《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思考与实践》作主题报告。方院长表示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已成为全球教育领域的共识。当前,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在快速发展之中,各高校正根据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开展积极探索。接着方院长分享了江南大学在课程的教材建设、内容建设、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实践做法和经验。
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学院副院长潘甦就《以人工智能赋能通信行业》作主题报告。潘院长提到人工智能的引入不仅优化了通信网络的管理和运维,还推动了网络架构的智能化升级,极大地提升了通信服务的效率、质量和安全性。AI在通信网络的优化和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还能够降低网络故障率,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AI将在通信行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行业迈向更加智能、高效和创新的新时代。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崔天剑就《数字创新与未来设计》作主题报告。崔教授表示人工智能与新科技革命掀起热潮,正将我们带向不确定的未来,面对数字创新与AIGC的发展,艺科融通成为时代主题。未来设计作为显著的“新质生产力”,是“创新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牵引”,是共建人类未来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黄秋野就《艺术融合科技:AIGC+AR赋能通识课程教学探讨》作主题报告。黄教授说AIGC+AR让学生接触航空航天领域的最新发展,增强学习体验的互动性和教育性,激发学生的航空报国的爱国激情。通过技术融合,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了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严宝平就《数智时代艺术设计人才的新定位与新站位》作主题报告。严教授表示AI正在模糊专业之间的界限,同时也在参与到岗位分工与职位设定中,这样的双重压力下,艺术设计人才需要重新思考自身的优劣势,以发展的眼光审视挑战下的新机遇,以更为主动的站位关注并投入数字社会的新建设。
南京雨花台区政协委员、南京行知职业培训学校校长王维就“AIGC跃升行动计划目标与实施分享”作主题报告,他的分享报告有四项目标,一是需要提升全校师生AIGC知识内涵与技能,赋能国家新质生产力暨AIGC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导师能力;二要选拔优秀导师及学生代表,组成“AIGC导师团”“AIGC大学生助教团”,参与“数字赋能·提质增效”江苏市场管理协会会员企业调研活动,开展AIGC数字赋能企业行,助力不少于100家企业数字转型;三要设计并推出优秀导师及大学生代表的数字人分身,推荐加入“AI 志愿先锋”国家队;四要提供自主AI平台和工具,助力学习、参赛,获取更高奖项和荣誉。
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解决方案总监王超就《人工智能研发与落地实践》进行发言,他简要介绍了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出了人工智能的重要性。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政企销售经理陶嘉就《低空经济理解-无人机AI技术运用》进行发言,生动诠释了大疆行业无人机的应用。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人工智能高级技术专家张念启,介绍了中国移动运营商人工智能对内赋能与行业应用实践。
浩鲸科技大模型创新中心总经理王玉木就《基于大模型的数字分身探索》进行发言。他介绍了浩鲸科技基于大模型来构建数字分身产品的一些探索和思考。数字人克隆技术加上大模型的加持可以碰撞出非常多的创新应用场景,本次分享会介绍其背后的一些技术实践、案例分析以及企业平台的构建思路,并在ESG等领域中的具体落地应用效果。
南京安东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任鹏飞就《人工智能赋能智慧语言学习空间建设》进行发言,他将人工智能和语言学习挂钩,提出了智慧语言学习空间建设。
超星泛雅集团项目经理李东昇就《基于AI人工智能构建智慧教学新生态》进行发言,他将AI智能与教学联系起来,构建了智慧教学新生态。
魂斗罗智能科技(南京)有限公司CEO孙洪强就《AI飞行者的机遇与仰望》进行发言。他介绍了低空经济下魂斗罗智能科技无人机城市化应用一些思考与探索。从经济出发介绍无人机应用红利,以及当下无人机应用所处于的阶段-由试点到大面积推广,介绍这个过程中要解决面对的问题-可持续安全性运营问题。
无锡供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张雨航就《AIGC赋能非遗大众创新》进行发言。他提出AIGC时代,非遗可以是历史经典和文化传承,也可以是无限想象和科技创新。AI使更多人成为工艺美术的“设计者”,释放科技的创意。越是AI时代,传统笔纸越是重要;越是科技进步,非遗的文化越弥足珍贵;越是智能生成,人的想象力和创意越成为核心竞争。
江苏维伍喔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高校事业部总监张学栋就《D5数智化重构设计工作流》进行发言,将数智化重构设计,真正体现了数字的智能化。
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徐平平、教授杨宜镇就“迎接AI2.0教育生态变革的挑战”作主题报告,直言未来还将面临许多挑战。
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艺术学院葛凌蓝、张根磊、李珊珊老师就“应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新范式”作主题报告。
本次“AI赋能人才培养与跨学科融合创新论坛”汇聚了学术界、产业界的专家,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与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态势,两者相通相融成为推动研究创新和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路径。随着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AI与不同学科之间进行借鉴和融合,在未来的教育人才培养中将会起着重要作用。本次论坛的召开可以推动教育领域和产业界的深度合作,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跨学科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石湫街道励学路9号
电话:025-66205017
邮编:211200
招生咨询电话:025-57931196、025-57931197